首页 >  实时讯息 > 

夜读 | 油荞面醋豆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01:16:00    


记忆深处,总有两碗热气腾腾的面食,一碗油荞面,一碗醋豆面,氤氲着岁月的香气,承载着与奶奶有关的绵长记忆。


在我的印象里,油荞面、醋豆面还有玉米面发糕,是奶奶平生最爱的三样吃食。每当奶奶端起那碗荞面,总会絮絮叨叨:“荞面多放点油好吃。”说着,便往碗里淋上几勺炝炒好的胡麻油,那油珠顺着荞面的纹路缓缓滑落,瞬间香气四溢。荞面的吃法各有千秋,最家常的荞面圪托托,是将荞面和成面团,手掌在粗粝的案板上反复揉捻,揪下指甲盖大小的面块,用拇指轻轻一推一搓,便成了蜷曲的猫耳朵形状,丢进沸腾的锅里,像一群欢快的小鱼摆尾。起锅时浇一勺酸汤,筋道的面疙瘩裹着汤汁在齿间弹跳;而刀拨荞面则更见功夫,师傅立在拨面床前,双臂如蝶翼振动,青铜刀拨划过面团,面条便似银线坠地,落进滚水时发出细密的“咕嘟咕嘟”声,捞起后拌上葱油,根根分明的面条泛着琥珀光,咬一口,麦香在舌尖绽开。还有荞面饸饹,需得架起饸饹床,把荞面团塞进圆洞,压下杠杆时“咯吱”一声,粗粝的面条便如麻绳垂入沸水,煮好后捞入碗中,浇上羊肉臊子或是西红柿鸡蛋卤,红的辣油、绿的香菜碎浮在汤面上,面条吸饱汤汁,咬起来带着荞麦特有的涩香与嚼劲,连汤带面呼噜下肚,额头总要沁出一层细汗。


面对豆面时,奶奶又会笑着说:“豆面多放点醋才够味儿!”紧接着,将一勺米醋倒进碗里,酸香与豆面的醇厚交织在一起。可如今市面上的豆面早已失了本味,有些为了降低成本多加白面,煮出来泛着苍白的色泽,咬下去寡淡无味,豆香全无。有些掺入大量玉米面,面条虽染着金黄,却绵软得没了咬劲,在碗里堆成黏腻的一团。唯有遵循古法的豆面,须得头年深秋采下蒿籽,晒干后储存。用时抓一把泡软,带水拌入新磨的豆面。手掌在面盆里画圈揉压,金黄的豆粉裹着点点蒿籽,渐渐聚成柔韧的面团。这样的豆面一下锅便飘出豆子的甜香,出锅后筷子挑起,金黄的面条泛着柔光。咬一口,豆香先在唇齿间漫开,接着蒿籽的清苦从舌根涌上来,甭提多美味了。



在奶奶生活的那个年代,她居住的偏僻山村贫穷又落后。食物的种类寥寥无几,油荞面和醋豆面,算是难得的美味。奶奶做豆面时总带着一股郑重劲儿:院角窗台下常年晾着几捆干透的蒿籽,深秋的阳光早把它们晒得脆生生的,一碰就簌簌掉籽粒。她揉面时必戴那顶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袖套,站在土灶台前,先往烧热的铁锅里撒一把扎蒙花,胡麻油“刺啦”一声炸开,野花香混着油香扑面而来,这香气便是豆面的前奏。待面团揉得柔韧发亮,她才舍得把面剂子擀成薄皮,刀刃落下时,案板上响起有节奏的“咚咚”声,像是给时光打着拍子。起锅时淋上炝好的胡麻油和米醋,热气升腾间,浓郁香气裹着秋日滋味弥漫开来。后来,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可奶奶的年岁也大了,许多食物都因不好消化而无法再品尝。于是,醋豆面成了她餐桌上的常客,她守着灶台看锅中翻涌的模样,满是对珍爱的凝视。



奶奶不仅爱吃豆面,更做得一手好豆面,在十里八乡都颇有名气。在她众多的儿媳妇中,二妈最为聪明伶俐,她将奶奶做豆面的手艺悉数传承。天还没亮透,二妈的磨盘就“吱呀吱呀”转起来,新收的豌豆在石磨里变成细腻的粉,窗台上晾着的蒿籽还是奶奶当年教她采的,长在西山坡第三道梁的阳面。她谨记奶奶的“三醒三揉”诀,面团要在陶盆里醒足时辰,揉面时手腕得带着巧劲,像在给面团做按摩。二妈手中的豆面细长如丝、韧劲十足,每一根都藏着奶奶手把手传授的巧劲。如今,方圆百里,提起二妈的豆面,人人都要竖起大拇指。她总是惦记着我们这些亲人,时不时托我给妈妈捎上几把,也会给左邻右舍分上一些。接过二妈塞来的食品袋,蒿籽的清香混着豆香扑面而来,细长的豆面在透明袋子里根根分明。指尖隔着塑料袋摩挲,那熟悉的粗糙感,恍惚间又回到奶奶蹲在灶台边,边揉面边笑着回头看我的模样。



时光流转,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油荞面和醋豆面的配料也变得五花八门,各种精致的酱料、配菜层出不穷。然而,每当我品尝这些传统美食时,依然固执地遵循着奶奶教我的吃法。用胡麻油炸一把扎蒙花,再加上几勺香醋,简单的搭配,却能让我尝到最纯粹的美味。那味道,一下子就能把我拉回到儿时的小院,看到奶奶坐在桌前,一边吃着面,一边笑着看我们打闹的场景。而她的碗沿上总沾着几点醋渍,筷子头磨得发亮,咀嚼时发出轻微的“唆唆”声,阳光从窗棂漏进来,在她银白的鬓角镀上金边,那一刻,仿佛岁月都停在了这碗面里。


油荞面、醋豆面,这两碗普通的面食,是岁月馈赠的珍宝。它们带着奶奶的温度,带着过去日子的痕迹,在时光的长河里,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无论时光如何变迁,这记忆中的味道,都将永远留存在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作者:田春丽
编辑:吴卓群
校对:杨文
审核:武文玲
终审:折海军

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