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替之际,晋宁区滇池沿岸绿意正浓,南滇池、古城、甸心等湿地水草丰茂、水鸟翔集,处处洋溢着生态之美。湖光潋滟,湿地与村庄相映成趣,共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这份和谐背后,离不开晋宁区纪检监察机关强有力的监督护航——他们紧盯生态环保责任落实,为绿水青山筑牢纪律屏障。
近年来,晋宁区持续加大滇池沿岸湿地的修复与保护力度,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和完善,湿地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功能不断增强。在纪检监察机关常态化、精准化的监督护航下,滇池南岸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水鸟栖息繁衍,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蔡世鹏说:“目前,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已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为了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我们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改善湿地水质和植被结构。同时,加强科普宣传,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通过长期监测掌握鸟类活动动态,为科学保护提供依据。在区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我们进一步强化执法巡查,严厉打击破坏鸟类栖息地的行为,确保各项保护措施落地见效。”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朱祥宇说:“我从2019年开始,每年都会来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实习。这些年来,我真切感受到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最初在这里实习时,每次最多只能观测到10种左右的鸟类,但是最近一次,仅仅一个上午,就已经观测到了20多种。这种持续向好的变化,得益于当地对生态保护项目规范运行的重视。”
晋宁区昆阳街道兴旺村居民杨颖说:“这几年湿地越来越美了,空气很清新,鸟儿也多了起来。看到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会通过举报渠道反映,区里对这类问题的查处力度很大,这让我们更安心了。”
西南林业大学植物学和生态学专家岳亮亮说:“这几年,滇池沿岸通过退塘还湿、修复水生植物、优化水质等各种措施,生态系统得以持续修复,鸟类的栖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种类从2007年的89种增加到现在的175种。同时,我们发现公众的保护意识也在明显增强,更多的人会主动参与湿地保护。这些成效充分说明,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昆明日报 记者徐剑 通讯员杨柠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羊皮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