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李文芳 张冰清
一次寻常的过马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60岁的张阿姨(化名)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前不久,张阿姨被疾驰而来的汽车撞得浑身是伤:全身多处损伤、骨折,肺部挫伤,颅内出血,更棘手的是血压不断下降,血色素持续走低,命悬一线。
但就是这样一个被死神牢牢攥紧的生命,在重症医学科团队不放弃的信念和过硬的救治实力下,硬生生挣脱了死亡的枷锁。
这不是一场孤军奋战,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拔河的生命保卫战,12个ICU昼与夜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写满了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坚守。
车祸后剧烈呕吐,出现休克
“立刻开启绿色通道!”车祸发生后,张阿姨被120紧急转运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急诊医学科戴均儒医生团队立即启动创伤救治绿色通道,并联系介入科在第一时间内完成髂动脉造影并栓塞出血血管。术后,张阿姨被紧急送入ICU治疗,但这只是抢救的开始。
转入ICU后,张阿姨的血压好转后再次出现下降,同时伴有血氧进行性下降,即使在呼吸机提供80%高浓度氧支持下血氧饱和度也仅勉强维持在91-92%。
“病情恶化如此迅速,必须立即找出病因!”面对复杂棘手的病情,重症医学科团队迅速行动,与时间赛跑。血气分析结果显示,张阿姨已出现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乳酸值高达7.2mmol/L,氧合指数(P/F比值)仅为118,远低于正常标准300。复查肺部CT提示两肺多发炎症、部分实变,头颅CT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增多,更令人担忧的是,血流动力学监测血管外肺水指数高达30mL/kg(正常值小于7mL/kg),提示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面对诸多异常指标,张剑副主任医师团队逐一排除各种可能性——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梗阻性休克……经过仔细的病史追溯,一个关键细节浮出水面:原来,事发当晚张阿姨在饱餐后遭遇车祸撞击,留观期间出现剧烈呕吐,很可能由于胃酸和食物残渣误吸入气道,引发了严重的吸入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休克。
出ICU后患者肺部情况较前明显好转 医院供图
用不用ECMO,一度陷入两难境地
明确病因后,重症医学科团队迅速调整治疗方案——加大镇痛镇静降低氧耗,床旁支气管镜检查,控制感染,限制液体输入,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然而,张阿姨的病情比预想的更加严峻,尽管经过积极抢救血压好转,但呼吸衰竭仍在持续恶化。常规的药物与机械通气支持已然到了极限,血氧饱和度仍进行性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启用更高级别的生命支持技术——ECMO(体外膜肺氧合)。可是,对于张阿姨来说,ECMO的启用仍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她同时存在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按照传统医学观念,颅内出血是ECMO治疗的禁忌症,因为ECMO治疗需要进行全身抗凝,而全身抗凝无疑存在导致或加重颅内出血的风险。
不用ECMO,患者可能很快会因为呼吸衰竭、休克而导致心跳骤停失去生命;而使用ECMO又担心全身抗凝会加重颅内出血。面对这进退维谷的境地,重症医学科团队没有退缩。他们决定迎难而上,启用ECMO!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出血风险,采用了无肝素抗凝方案。
ECMO的效果立竿见影:置入前患者P/F比值仅为90,置入后立即上升至141,血氧饱和度也提升至100%。
无肝素抗凝方案虽然最小化了出血风险,但血栓形成的风险却是直线上升,一旦ECMO管路内形成血栓,同样可能危及生命。团队在确认患者颅内出血稳定的前提下,经过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多学科讨论在ECMO支持72小时后采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既有效防止了ECMO管路内血栓形成,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颅内出血的风险,保障了患者安全。
从命垂一线到痊愈出院
经过4天ECMO的精心支持,张阿姨的低氧血症得以纠正,休克也得到控制,ECMO被顺利撤除。撤离ECMO后,张阿姨的康复之路走得平稳而迅速: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摆脱了呼吸机的束缚;病情持续稳定,转出ICU回到了普通病房;经过一个月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张阿姨完全康复,顺利出院。
“每一位进入ICU的患者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期盼。”张剑医生说,“我们的使命,是用最精湛的专业能力与最前沿的技术设施,整合大运河院区各专科专家团队协作诊疗(MDT)为每一位危重患者赢得‘生’的机会,给患者及家属送去健康、信心与爱。”
这份使命,在张阿姨入住ICU的12个昼夜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呼吸治疗师,康复师,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团队紧密合作,像接力赛一样接续守护患者:这种精益求精、协同合作的专业精神,是大运河院区重症医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患者康复最有力的保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