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风车巨阵与滩涂湿地交相辉映,光伏板如银色海洋沿着大地铺展。这里是盐城,既有大美自然风光,又有绿色低碳“风光”。
自然资源禀赋给了盐城“风光”的底气,国家战略叠加给了盐城“风光”的机遇,经过多年发展,盐城已经拥有多张名片: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长三角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江苏首批清洁能源高比例消纳示范城市……
如今,置身更广阔的发展经纬,身为“碳路先锋”,盐城如何擦亮零碳名片?
绿电发得多 更需用得好
要实现零碳目标,关键在于让绿色电力真正替代传统能源。只有让绿色能源充分流动到每个用电终端,才能实现真正的能源代谢革命。
工业园区正是这场革命的突破口。
“作为全市制造业的集聚地,这些园区既是经济活力引擎,也是碳排放‘大户’。通过就近接入并使用绿电,可大幅降低园区内企业外购电力的碳排放。”市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处处长何骞说。
2024年,盐城新能源发电量31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最高峰时,这一比例将近70%。盐城的底气来自持续增长的新能源家底。
今年,国信、三峡2个16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海上能源岛的规划建设也在稳步推进,“盐城的绿色能源开发利用还有广阔空间。”何骞说。
但新能源发展也面临“成长的烦恼”: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未来随着光伏“430”“531”新政的实施,部分绿电将遭遇“有电送不出、要用接不到”的尴尬局面。
“绿电发得多,更需用得好。这就涉及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应用。”国网盐城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唐华介绍,“因此,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应用的关键所在。”
在唐华看来,建立一个新型电力系统,其实是逐步“挤出”火电的过程。发展“绿电直连”模式,可以使园区从源头具备零碳能力。
2023年,《江苏沿海地区新型电力系统实施方案》发布。盐城积极开展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建设。
首先,建设“绿电高速公路”,通过改造电网架构提升输电能力;其次,安装“电力调节阀”,给电网配上“巨型充电宝”,进行削峰填谷。当前,全市10个储能电站、容量181万千瓦项目建成并网,规模全省最大;最后,在工业园区推行“绿电直连”,让企业用上可溯源绿电。目前,大丰阿特斯、凯金新能源等企业率先试点,通过专用线路直连绿电,进一步实现“风电进车间、绿电造产品”。
从“风光无限”到“风光好用”,盐城正在闯出一条新路。全市3家零碳产业园全部实现核心区可溯源绿电接入,下一步要把“绿色”渗透到每个生产环节。
建零碳园区 抢绿色赛道
近年来,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由,加速实施碳壁垒政策,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零碳园区就是通过能源的清洁替代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城建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和碳捕集利用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排放降至“近零”水平的园区,对于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设零碳园区不仅是对“双碳”目标的坚定回应,更是盐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
走进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碳谷智造中心的大屏跳动着实时数据:用电量、碳排放量、绿电使用比例一目了然。通过这个“数字大脑”,便可溯源整个园区内的绿电足迹。
园区引入权威“裁判员”,与英国标准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16家机构合作,推动绿电溯源认证、产品碳足迹认证等标准与国际接轨,满足园区企业零碳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企业通过园区“能碳智慧管理平台”自主申报,就能拿到国际认可的“绿色身份证”,从而实现高效“出海”。
有绿电、可溯源、能认证,这些优势吸引一批绿色项目扎根。
用农业废弃物制造绿色甲醇的企业,在这里找到施展空间。“企业生产全程使用绿电和绿色蒸汽,既节省成本又增强绿色竞争力,还能帮航海业减碳。”江苏岚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算着“共赢”账。
用绿电串起产业链,把碳排放转化为竞争力。近年来,依托资源禀赋等优势,盐城积极探索不同模式下“绿电+”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路径,实现错位发展,努力打造可复制的“零碳经验”。
盐城关于零碳的探索,不止于工厂车间。
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加快创新步伐,华能研究院“海上风电场直流集电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吉电绿氢制储运加用一体化示范项目入选国家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公示名单;
绿色制造业企业标杆加速培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绿色园区3个,省级绿色工厂59家;
绿色标准体系正加快构建,成功发布我国沿海地区首个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地方标准、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先后入选省级和国家级试点、射阳港零碳产业园与6家机构组建零碳产业园标准体系国际认证联盟……
积分当钱花 乡村“碳”新路
在盐城,零碳之路越走越宽广。
走进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一家特别的便利店吸引不少人前来“尝鲜”。在这里,顾客不仅能花钱购物,还能用平时积攒的“减碳积分”换东西。
这家店设置环保知识问答、低碳生活打卡墙和积分兑换机,大家通过参与答题、在食堂光盘行动、骑电动车或氢能自行车到园区,都能攒积分。积分不仅能换文具、小家电,未来还能兑换食堂餐券、健身房体验券,甚至咖啡店、电影院的优惠券。
射阳港零碳社区也有看点。这里建成屋顶光伏、光储充一体车棚及分布式冷储能、感应照明等零碳场景。社区推行的“绿色积分”制度,助力1800多名员工践行零碳理念、体验绿色生活。
城市社区外,农村也在跟上零碳步伐。
今年4月1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全球环境基金“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首批试点名单,射阳县海通镇团塘村成功入选,成为全国29个试点村镇的盐城代表。
团塘村作为海通镇零碳发展的“排头兵”,去年5月份刚通过零碳乡村认证,成为全市首家零碳乡村。
“在我们村,吸收的二氧化碳比排放的还多呢。”该村党总支书记居云兵介绍,通过系统性推进光伏发电、碳汇林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等举措,团塘村年碳汇量3080.57吨,温室气体排放量3033吨,实现“碳盈余”。目前,全村绿化覆盖率超70%,分布式光伏覆盖107户,年发电量122万千瓦时,秸秆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100%,成功打造“光伏+储能+低碳生活”模式。
绿色低碳理念也融入旅游发展。黄海森林公园使用新能源车接送游客,推出零碳婚礼场地,亲子活动里穿插环保知识课,马拉松比赛主打低碳主题。条子泥湿地、九龙口等景区也通过生态保护措施,成为全国首批零碳旅游示范区。不少游客感叹,现在连观鸟、逛湿地都能为零碳作贡献。
零碳,对于盐城而言,不是发展“负担”,而是发展机遇。擦亮零碳名片,靠的是让风电光伏发得出更用得好,让园区工厂减得了碳也赚得了钱,让老百姓过日子有实惠更有盼头。
勇立潮头、先行先试,盐城正把大自然的“风光”变成发展的“风光”,让绿色成为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底色。(编撰丨黄云鹰 顾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