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丹心贯日 浩气长存——追寻杨靖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09:03:00    

编者按丨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壮烈殉国85周年。8月中旬,河南日报“追寻杨靖宇”报道团队从中原腹地出发,跨越千里,赶赴辽宁、吉林等地,寻访英雄的足迹,一个伟大的形象愈发清晰可感。

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李湾村

千里守望的两棵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侯皓 王斌 李晓星

两棵相距千里的树,共同守望着一个伟大英灵。一棵树诉说着对家的思念,一棵树镌刻下对国的忠诚。

今年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诞辰120周年、壮烈殉国85周年。8月中旬,河南日报“追寻杨靖宇”报道团队从中原腹地出发,辗转于白山黑水之间,一路寻访英雄的足迹,在两棵树下久久徘徊,一个昂然挺拔的形象,在记者心里越来越清晰。

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李湾村,一座青砖灰瓦的小四合院静谧庄重。院落门楣上,书写着“杨靖宇将军故居”几个字,这里便是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杨靖宇的诞生地。

不大的院落中,一眼便能看到这棵亭亭如盖的国槐。李湾村居委会主任赵新友说:“这是杨靖宇将军离家前亲手种下的。”

1905年2月13日,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彼时社会动荡,他从小就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怀揣报国志向,1923年,杨靖宇前往开封求学。

是什么原因,令这位早慧的少年毅然决然选择了革命与抗争?他的故居里似乎蕴藏着一些答案。在堂屋偏厅中,挂有“还我河山”的匾额。当地人介绍,少年时期,母亲常给杨靖宇讲述岳飞、杨家将的故事,他每每听得入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成为少年口中反复吟咏的词句。

一个伟大的民族从不缺少精神坐标,在民族危亡时刻,新的英雄会再次点亮历史的星空。北伐战争爆发后,杨靖宇受党委托,毅然辍学返回家乡确山,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组织成立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随后,他又成功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

“1928年,杨靖宇告别妻子、两岁的儿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再次踏上革命征程,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赵新友动情地说。

杨靖宇以身许国,家人成为敌人迫害的对象。妻子郭莲带着婆婆和孩子东躲西藏、艰难度日。他们家多次遭到搜查,两次被烧毁,唯有这棵国槐奇迹般地存活下来。焦痕累累的树干,一到春天就萌发新芽、抽出新枝,这生长的枝叶间也许蕴藏着杨靖宇对家庭深深的歉疚与眷恋。

千里之外,在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一棵杉松高大挺拔。

当年,杨靖宇就是在此处,倚靠着一棵扭筋子树与敌人展开最后激战,直至壮烈牺牲。后来,扭筋子树干枯,当地群众便自发移栽了一棵杉松至此处,取名“常青树”,树旁建亭,名曰“常青亭”。

诗人艾青在《树》中写道:“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杨靖宇故乡的国槐和牺牲地的杉松,就这样跨越时空、彼此“纠缠”,守着家、也护着国。

驻马店杨靖宇将军故居,杨靖宇将军于1927年亲手栽种的国槐树。

开封市第二中学

从“书生”到“战士”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龚砚庆 侯皓 李晓星

1923年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2月伊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军阀血腥镇压工人,制造“二七惨案”。

同年秋天,驻马店一名青年负笈求学,踏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的大门。

这名青年就是杨靖宇,他入学考试的作文《劳工神圣论》如金石掷地,立论铿锵,字字滚烫,令学校老师颇为欣赏。

处暑之后,暑气渐退,报道组来到古城开封解放路北道门段路西,走进开封市第二中学(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旧址),校园里,一座杨靖宇将军的半身像静静矗立着。

听说记者来采访,开封市第二中学退休教师翟世祥专门过来做向导,老人家已经85岁高龄,行动略显缓慢,但是一提到杨靖宇,老先生语速明显快起来,对杨靖宇将军求学的细节,他讲得仔细。

少年时代的杨靖宇,曾立志做学问。小学的时候他就写下《与友人论修学方法书》,提出做学问必须勤于思考,做到“旁博访咨”,“事有未达必详细考察勿妄以臆度”。老师看后大加赞赏,认为他一定能走上治学之路。

时值军阀混战,中原百姓流离失所。彼时的杨靖宇笔下不再有书斋问学之平静,而是已经积蓄起风雷之势。他愤然提笔,写下《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记录了一位老人家园尽毁、乞讨为生的惨状。文末,他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若战事长此不息,则中国土崩瓦解之祸不远矣!”

从关注学问到关注国事,青年杨靖宇完成了思想的洗礼,他毅然投身救国救民之路,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民族命运之中。翟世祥说,中国从此少了一名“书生”,多了一名“战士”。

青年杨靖宇在校园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追光者”。随后,他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走出校门参加声援上海工人运动的游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开封求学的日子是杨靖宇革命生涯的起步时期,在这里他完成了人生转变。

翟世祥介绍,杨靖宇离家前,留给家人他生前唯一的照片,正是他在开封求学时拍摄的。谁知这张照片后来竟成为他与家人之间唯一的实物纽带,承载着一个家庭无尽的思念与情感。

2005年,开封市第二中学的教师、党员踊跃捐款,在校园里为杨靖宇立下一座塑像。“大家伙儿早已经约好了,今年9月3日,我们这群老人要在塑像前拍一张照。”翟世祥说。

采访结束,返程路上,看到开封街头游人如织,穿着古装的年轻人衣袂翩翩,被父母牵着的孩子蹦蹦跳跳……英雄当年牵挂的“自由幸福”“全家团圆”,早已成为街巷间最寻常的风景。而这,或许就是对英灵最深沉的告慰。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杨司令的三大绝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侯皓 王斌 李晓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驰骋于林海雪原,剑锋直指日本侵略者的“心脏”。

追随他曾经战斗过的足迹,报道组一行来到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的老秃顶子山。当年,杨靖宇在此创建游击根据地,设立抗联密营,与日伪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李淑娟说:“东北抗日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起始地,不仅开始时间最早,而且抵抗时间最长,斗争环境极为艰苦。”

一组数据是有力证明:1938年,日本在中国东北驻军7个师团;至1939年,关东军作战部队及后勤保障部队总兵力已经超过50万人;而东北抗联人数最多时不足4万人,杨靖宇直接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仅有3000余人。

力量对比如此悬殊,杨靖宇却成为敌人的“噩梦”。他领导抗联的星火在东北大地上燃成燎原之势,用游击战术织就天罗地网,将数十万关东军牢牢钉死在白山黑水间。能创造出这样的军事奇迹,是因为杨司令有三大“绝招”。

绝招一,卓越的军事才能。曾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的李德称杨靖宇为“山林里的游击诗人”。

桓仁满族自治县抗战文化推介人吕玉财的伯父曾是抗联队员,他从小听着杨靖宇战斗的故事长大,他给记者讲述了1933年山城镇伏击战这一经典战例。

杨靖宇将军提前派侦察员在公路两侧的柞树林中铺设树枝,制造出“重型车辆通过”的假象,当日军守备队乘坐3辆卡车进入伏击圈,一场干净利落的战斗仅持续了12分钟,日军无一生还。

更为精妙的是,杨靖宇故意在战场上留下一辆完好的卡车和部分枪支弹药,诱使日军第二师团前来“复仇”。敌人果然上当,再次进入伏击圈。这一战,抗联战士毙伤日军87人,创造出敌我6∶1的战损比。

这种“钓鱼式伏击”被日军称为“杨之毒计”。日军第七师团参谋长平田正判曾无奈地说:“我们在地图上标注的安全区,恰恰正是杨匪的最佳战场。”

绝招二,善于做思想工作。在采访中,杨靖宇的口琴常常被人提起,这是他的另一种“武器”。

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杨靖宇随身携带着心爱的口琴,经常在篝火旁为战士们演奏。

他最爱吹奏的是《露营之歌》,这首由李兆麟创作的歌曲描绘了抗联将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生活。琴声悠扬,战士们轻声跟唱:“逐日寇,复东北……突封锁,破重围……”琴声和着歌声,让战士们疲惫的身体重新积蓄起力量,战斗意志再次被点燃。

杨靖宇不光会吹奏,还会创作,他写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西征胜利歌》等歌曲,在抗联中广为传唱,成为抗联将士们的精神食粮。

绝招三,密切联系群众。杨靖宇经常说:“部队是灯芯,百姓是灯油,灯芯离开灯油就亮不起来。”

杨靖宇要求干部战士严格遵守纪律,尽量减少部队因开展游击战争给群众造成的负担,不给群众增添麻烦。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为抗联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杨靖宇的感召下,东北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地群众高度赞扬杨靖宇及其领导的部队:“杨家兵,杨家将,个个抗日好榜样。上阵杀敌赛猛虎,鬼子见了就投降!”

杨靖宇亲笔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吉林省通化市

他们都是“杨靖宇”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侯皓 李晓星

也许很多人第一次听杨靖宇的故事时,都会被“草根、树皮、棉絮”这三个词语震撼到,这是杨靖宇将军生命最后时刻,与敌激战数日间,维系生命的全部“食物”。

在他牺牲后,时任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的岸谷隆一郎始终难以理解: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断粮六天后依然能顽强战斗?

在初秋的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里,报道组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答案。本是一路追寻杨靖宇足迹而来,竟在这里看到、听到了许许多多“杨靖宇”们的故事。

在参观东北抗日联军业绩展时,跟随着讲解员于洋的脚步,我们仿佛被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当时关内的人们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东北抗联的将士经历的是多么艰难的生存困境。”于洋的话甫一出口,就带上了颤音。

由于日伪当局的残酷政策,抗联将士经常陷入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境地。1938年年底,时任抗联第六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在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信中写道:“无钱、无粮、无干部,过了4个月残酷斗争生活……”时任抗联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列举了“替代食物清单”,马皮、松子、草根等都被列为“稀缺且无法满足需求之口粮”。

就是在这片令人近乎感到绝望的战场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东北经历了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东北抗联的仗打得有多惨烈,从展览中的一组数据便得以窥见。抗联力量发展到最强的时期,组建有11个军共3万余人;抗战胜利后,首任的11位军长中,除去两人叛变,只有两人生还。

东北抗联坚持的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伪殖民统治。据日本陆军省和关东军参谋部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6年间,日本关东军伤亡总数达17.82万人。日本侵略者被迫出动大批兵力“讨伐”东北抗日武装,延缓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进程。

展厅内,一件件展品仿佛都会说话。“我一天也不能离开党”“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这是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对党和人民立下的铿锵誓言。“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这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不屈的呐喊。

1938年3月,东北抗联第五军三师八团一连的16名战士,于黑龙江宝清县小孤山阻击400余名日伪军。面对强敌,抗联战士战至弹尽粮绝,以刺刀、枪托、石块继续与敌搏杀,毙伤日伪军百余人。最终,有12位勇士壮烈殉国。

他们有的留下了名字,叫陈瀚章、王德泰、夏云杰……有的只留下化名,叫马班长、王大眼珠子、喇叭匠……他们不叫杨靖宇,但他们都是“杨靖宇”,是东北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是中华民族挺立不屈的脊梁。

阳光灿烂,杨靖宇烈士陵园青松苍翠,一派生机盎然。迎面走来一位老先生,记者本欲上前搭话,对方看到我们拿着摄录器材“兴师动众”的样子,就要躲开,一听我们是从河南来的,又赶忙停住脚步。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叫王德金。你们是杨靖宇将军的老家人啊,将军给东北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东北人民永远感激他!”老人动情地说。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杨靖宇雕像。本版图片均为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崇 摄

吉林省靖宇县

将军最后的抉择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侯皓 王斌 李晓星

1940年2月,长白山的冬天似乎不愿离去,雪落得比往年更凶。英雄的生命,就在不肯退去的凛冬中,一点点冻结。

面对日军疯狂的“铁壁合围”,杨靖宇将部队化作满天星斗,自己却如明月般吸引着敌人的“追剿”。他率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和警卫旅转战濛江的轨迹,在军事地图上绘就了一条悲壮的曲线。

三道崴子的雪原上,他最后的足迹深深浅浅,像刻在东北大地上的悲怆音符。“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当杨靖宇倒下的时候,长白山是否为之颤动?

当报道组来到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站在曾经的三道崴子那处最后战斗之地,心潮起伏间,一种很愤懑、很不甘的情绪直抵胸口。

杨靖宇将军最后时刻想到了什么?没人知道答案,但通过采访还原那段历史,我们可以感知,杨靖宇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工作人员介绍,在最后的激战前,有几名伪装成群众的伪军发现了杨靖宇,并劝他投降,杨靖宇平静却坚定地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孤身一人、伤病交加、腹内无粮、数日未眠,面对漫山遍野的敌人,坚决战斗下去,等待他的命运是什么,杨靖宇很清楚。

“老杨本来是可以不死的。”抗联史研究专家刘贤曾采访300多位抗联老战士和知情人,许多人都这样说。1939年,杨靖宇虽然被重兵包围,但也不是走不了、躲不开。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于洋介绍:“当时杨靖宇只要带部队北撤至苏联境内,就能活下来。”

非是不能,实是不愿。“我们不能走!我们要是都走了,老百姓怎么办?群众会怎么想?他们就会对抗日失去希望。”在战或降、留或走的问题上,杨靖宇的选择从未有丝毫动摇。

“只要有我在,东北抗联的旗帜就不能倒。”足以告慰英灵的是,受杨靖宇精神感召,更多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战场,东北抗联将士依然高举他曾经扛起的抗日大旗,活跃在白山黑水间,直至将日寇彻底赶出东北、赶出中国。

英雄向死,民族新生。许多国人用炽热的情感表达对杨靖宇的缅怀与敬仰。

将军的孙辈分别起名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寓意继承革命传统,永不忘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马继志说:“爷爷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唯有精神财富,我的母亲为此立下9个字的家风家训——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马继志兄妹5人,正如家风家训所言,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发光发热。

今天的靖宇县,“杨靖宇”3个字早已成为永恒的坐标。杨靖宇小学的校园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还在回荡,英雄的故事悄悄种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的情景教室里,抗联官兵的草鞋与日军的钢盔在展柜里对峙,述说着“钢少气多”的制胜密码;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纪念碑前,水果、酒水等祭品摆得满满当当,几个小朋友正把心爱的零食放在上面……

纪念,正是为了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