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第20个年头,在“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暑假期间,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零碳村居”展示馆吸引了游客驻足体验。年轻时烧炭谋生的村民隆继保在这里成了“碳汇管家”,向游客卖起了“碳票”。
“十八洞村民 隆继保 :欢迎大家到十八洞村来,这个就是我们的碳票二维码,大家可以扫一扫,自愿购买,为我们的环保事业做点贡献。”
按照普惠和自愿原则,在十八洞村,游客只需10元就可以买到100千克碳排量,大约可消抵一个人7天左右的旅游及日常碳足迹。平实的价格,崇高的意义,让游客们纷纷掏出手机扫码认购。
“游客 曾意瑀:我买了10块钱的碳票
游客 吴雨恬:我买了20块钱的碳票
游客 阳盛茂:购买了碳票,履行减碳的社会责任,这个很有意义。”
游客们抢购的“湘林碳票”项目区就在十八洞村,于今年4月落地,是湘西州首张林业碳票,项目面积为565.37公顷,初始碳票减排量3万9850吨二氧化碳当量,初始碳票计入期为2006年至2020年。该笔林业碳汇全部交易变现后,预计可获得经济收益超300万元。十八洞村村民 隆继保:
“这里就是我们十八洞的碳汇林,你看这些树枝长得多好呀,山清水秀的,就是我们村民的金山银山。”
隆继保说一定要把树林保护好,可谁能想到,年轻的时候,他却是一个砍树谋生的“卖炭翁”。隆继保:
“旁边这里是年轻时候烧炭的炭窑,那时候树枝很多,就是我们老百姓兜里没有钱,年轻的时候,我们大树枝是砍来修房子,那种小点的呢我们就拿来烧炭,烧点炭拿去卖,换点钱,农村基本上都是那么的,树枝砍光了,钱得不到好多。”
曾经的炭窑已经荒弃山林,杂草丛生,隆继保和村民们也早已不当“卖炭翁”了。2013年11月3号,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十八洞村由此决胜千年贫困。十八洞村驻村第一书记 龙科: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作为十八洞村,怎样去挖掘本土资源、精准地发展产业?我们村支两委想,还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只是如何个“吃”法,才能富起来?以前“抱薪救火”却依然贫困的路子肯定是行不通的。十八洞村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找到了方向和路径,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种植和乡村旅游,形成了种植养殖、劳务输出、山泉水等“旅游+”产业体系,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龙科:
“这个是我们十八洞山泉水,水源就来自我们的碳汇林,现在每年的产值1500多万元, 这几年累计给村集体经济分红300多万元,习近平总书记讲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十八洞人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凭借湘林碳票质押,今年十八洞村从中国工商银行湘西分行获得300万元贷款用于绿色发展。山泉水等特色产品被打造成零碳产品,碳票生态溢价纳入产品销售价格,既满足了游客低碳消费的新需求,更在广袤山乡播撒下绿色发展的种子。
“湘西台记者 肖诗慧:以碳票发行为契机,十八洞村先行探索‘碳票+文旅、碳票+金融、零碳+产品’系列生态价值转换路径,让碳票资产得到有效盘活,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无论是山环水绕的十八洞苗寨,还是热情认购碳票的八方游客,都见证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化作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含绿量’与‘含金量’的双重跃升写照的正是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湘西台王庭甫
编审:周红、果夫、于红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