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实感卖炭翁不易。而在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杜欢政看来,把看不见的碳转换成人民币、美元形成资产,乃至产生价值,“卖碳翁”更需要各方赋能。今天,“大咖聊营商,潮涌北外滩”主题论坛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举行。本次论坛为“大咖聊营商”(2025)系列研讨,聚焦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生态的营商环境构建,深度解码上海在打造新生态新业态过程中获得的新灵感新理念,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联动。
“本次论坛既是对绿色低碳发展时代命题的回应,更是对营商环境支撑上海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探索。”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参与论坛的既有能源企业、交易平台,也有科研院所、服务机构,是构建产业生态的重要主体。在市区、街镇、园区、企业各界合力下,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联动,营造共建、共生、共享的产业生态——企业主动“出题”,围绕技术研发、市场拓展提出真需求;交易平台积极“搭台”,发挥碳交易枢纽作用,为企业提供碳资产定价、流通、增值的全链条服务;科研机构全力“破题”,推动关键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政府部门则当好“服务员”,搭平台、优服务、解难题,让各类主体在绿色低碳赛道上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当前,上海正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关键支撑。绿色低碳产业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增量。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要优化政策支持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细分赛道的全周期、全链条,定制营商环境“一业一方案”,提升市、区各级各类扶持政策的精准性、穿透力,拓展绿色低碳产业应用场景,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虹口区作为市区协同推进绿色低碳服务的重点区域,已集聚绿色低碳相关机构企业近800家。2024年,产业规模超700亿元,增速超20%。北外滩不仅是全国碳市场启航地,诞生了全国首个“水信托”产品;也是绿色低碳创新策源地,实现了全球首制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试航等多项突破。当前,虹口区在碳服务、绿色航运、绿色金融等方面已形成显著特色。作为“试验田”,正锚定千亿产业目标,加快建设“北外滩绿色服务发展试验区”,加速探索零碳空间、虚拟电厂等创新场景落地。
今年,虹口区还在全市首创新增“首席减碳官”任职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身高质量发展的意识和水平,建立一支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质量、标准化和绿色低碳管理人才队伍。现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能研中心室主任王琛、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缙云、博泰车联网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总监朱稚熠、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经理孙宰、上海老板电器销售有限公司质量总监徐士鹏、择幂(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李宗等作为6名“首席减碳官”受聘。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报业集团指导,上海市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界面新闻主办,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区供电公司、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