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野健:在多元文化“马赛克”中,用音乐联结社会与自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23:07:00    

7月7日晚上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主厅内,日裔美籍著名指挥家长野健以一场名为“生命礼赞”的音乐会,携首次来沪的汉堡国家爱乐乐团,参演2025上海夏季音乐节(以下简称MISA)。这支欧洲老牌劲旅首次中国巡演,把上海作为第一站。在演出前的媒体群访中,西装革履的长野健音调很轻,以沉静哲思串联起音乐、城市与文明的对话。

“汉堡,与上海很像。”这位深谙德奥传统又浸润多元文化的指挥认为,“两座海港城市,骨子里都是开放的‘世界窗口’,涌动着面向未来的基因。”长野健盛赞上海交响音乐厅以声学效果与社会凝聚力闻名,与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一样,都成为了城市文化的标志,用音乐沟通世界。

从易北河畔到黄浦江岸,港口城市的共鸣

近三十年间执棒柏林、慕尼黑与汉堡等德国不同地区名团的经历,让长野健对德国音乐文化的“地域性”有着独特洞察。“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常演瓦格纳、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而汉堡地区的音乐基因则受到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和马勒影响。”长野健强调,这些传统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共同构成德国音乐的丰富拼图。

2015年,长野健开始执掌汉堡国家爱乐乐团,这支乐团因常在易北爱乐音乐厅演出而扬名。谈及曾深陷“烂尾”争议的易北爱乐音乐厅,长野健记忆犹新。“修建时预算翻了好几倍、因为汉堡沙土地质导致建筑下沉,面临工程复杂的难题……项目一度仅完成40%,当时德国的报纸头条都在质疑音乐厅能否完工。”然而距离开业时间过去了八年,历经波折的易北爱乐音乐厅,如今已然成为了汉堡这座城市的骄傲。在长野健看来,音乐厅不仅是演出场所,更是彰显城市活力的社会公共空间。“它是强化市民认同的广场,是迎接全球宾客的客厅,也可以通过音乐直播成为联结世界的桥梁。”

这一次,长野健重回上海这座同样拥抱世界的港口都市,感受到不少变化。“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记得街上有很多自行车;十年前再来中国时,已见证中国在技术与城市建设上的巨变。这一次又来到上海,了解到中国在AR等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对进一步感受当代中国充满期待。”

从“人性教育”到“生命礼赞”,音乐的跨文化视角

长野健的成长经历,注定了他在看待事物时拥有跨文化视角。在美国加州莫斯兰汀小渔村度过的童年,塑造了他的文化底色。“中、日、德、法、瑞士移民家庭毗邻而居,像一块块文化‘马赛克’。”而一位来自慕尼黑的钢琴老师瓦赫唐·科里舍利,更将德国哲学与跨学科视野深植其心。“当我来到德国后,感觉找到了心灵的家园。”拥有音乐与社会学双学位的长野健,始终坚信音乐是“人性教育”。“作为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小镇青年,我看到了当地滥用药、犯罪等问题肆虐,是巴赫、莫扎特作品中的人性光辉,让我‘神游’维也纳,避免沉沦于不良事物。” 长野健直言,他还曾想成为外交官,后来想明白“音乐是比语言更好的外交工具”,所以选择从事音乐贡献社会。

这种跨文化的视角延伸至环保主题。“大自然是古典音乐的重要灵感来源。”长野健介绍,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到德彪西《大海》,这些作品均取材于自然意象,同时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昨晚由他执棒的音乐会以“生命礼赞”为主题,恰好呼应了本届MISA的环保主题。

音乐会上演的当代作曲家约尔格·维德曼的《充满活力的》,被长野健视为“对贝多芬的幽默致敬”。“我与维德曼相识25年,他是一位和汉堡有很多渊源的当代作曲家。”长野健介绍,《充满活力的》以“剪切+粘贴”手法重新解构贝多芬第七、第八交响曲影响最深远的片段,同时营造出幽默感与新鲜感。“作曲家曾希望作品带点‘疯狂怒火’,但我们更忠于标题本意——以‘火一般的热忱与光彩’来呈现,而非单纯的愤怒。”他期待观众在随后聆听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时,能捕捉到那些被维德曼巧妙“借用”并重构的音乐基因。音乐会还上演了莫扎特深邃的《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这部维也纳古典乐派黄金期的杰作,折射出青年贝多芬所处的创作氛围,也与维德曼的当代之声形成跨时空对话。

从守护德奥传统到诠释重构古典之作,再到以音乐关怀社会与自然,长野健的艺术人生恰似其童年渔村的文化“马赛克”——每一片都折射不同光泽,最终熔铸成和谐整体。如其所言:“音乐的本质,是超越语言联结人心。”

原标题:《长野健:在多元文化“马赛克”中,用音乐联结社会与自然》

栏目主编:邢晓芳 文字编辑:王筱丽 图片来源:叶辰亮

来源:作者:文汇报 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