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岛地铁智慧城轨弯道超车的背后,建设起步晚却多领域行业领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1:45: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波 通讯员 龙怡 张鹤鸣

4月25日、26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主办、青岛地铁集团(以下简称“青岛地铁”)承办的智慧城轨2025青岛现场会举行。会上总结交流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发布五年来取得的经验和建设成果,推动智慧城轨持续走深走实,引领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现场会上,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青岛地铁研发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大模型完成首发,同时,青岛地铁也全面展示了智慧城轨建设的创新成果与实践经验。青岛地铁以协会提出的“自主化、智慧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为指引,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在工程建设、设备设施运维管理、运营服务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打造了多项行业领先的创新实践成果。青岛地铁建设起步虽然晚,但在智慧城轨建设方面却走在了前面,实现了弯道超车。

智慧城轨:

推动业务重构、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

作为经济总量排名为“北方第三城”的青岛,地铁建设起步较晚。2015年12月16日,青岛地铁3号线开通试运营,青岛才拥有了首条地铁线路,这也是山东的第一条地铁线路。此前,国内有22个城市早于青岛开通了地铁。自从2018年起,青岛地铁进入加速建设期,2号线、11号线,13号线相继开通运营。2020年,青岛地铁1号线北段、8号线北段开通试运营,基本实现了青岛主城区以及近郊的地铁线路覆盖。目前,青岛地铁开通运营线路8条,共352公里,日均客流150万人次,已批复规划13条线路,共506公里,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建8条,154公里,预计2028年全部建设完成。

2014年4月26日,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开通,这条以“全自主运行”为鲜明特点的地铁线路,囊括了列车自主运行系统、智慧车站、智慧运维等多项智能系统技术,贯穿建设和运营全过程,青岛地铁的智慧城轨建设已然脱颖而出。

这背后是青岛地铁坚持创新驱动,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联合创新的组织模式,将6号线打造为基于TACS的全自主运行、全数字感知、全智慧运维的智慧新线。对应协会智慧城轨“1811”发展蓝图,因地制宜地打造青岛地铁“1143N”智慧城轨架构,以智慧建造、智慧运行、智慧运维三大核心板块为主要内容,全面推动城轨交通数字化转型。面向工程建设、设备设施、车站运作、行车调度、乘客服务等业务,通过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5G等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实现施工现场的精细化管理、列车运行的自主化控制、各专业设备的状态感知、生产运作的信息化赋能、载运乘客的精准服务,推动业务重构、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

智慧运行:

全自主、高效能、低成本

青岛地铁集团牵头研发的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被列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示范工程。TACS以列车为核心,采用资源管理的理念,基于车车通信,以信号车辆深度融合为特征,实现列车运行方式由自动化向自主化转变的一种全新系统制式,实现了研发组织模式、系统开发模式、工程模式、关键技术等4大项创新,具备系统可用性更高、运行更智能自主、运营更高效灵活、更有效益、更易互联互通与旧线改造等5大优势。

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通过标杆场景建设,结合乘客服务和车站运作需求,以数字化建设及应用为基础,通过城轨云、大数据平台、BIM数字底座综合承载,构建了全线路(20座车站)智慧车站系统,实现了一键开关站、基于BIM的智能巡视、视频分析、客流管控、任务管理、场景化处置、智能服务中心、智慧安检、环境监测、综合看板等功能,覆盖车站运作全过程的4大类66项智慧场景功能。实现了车站开关站、巡视等重点业务提效68%。通过智能视频分析对乘客扶梯摔倒的响应时间可缩短约80%,并能精准识别特需乘客,对轮椅乘客主动服务、全程引导,月均辅助运营人员为270余人次轮椅乘客提供帮助。

智慧场段系统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将车场生产管理系统、智慧派班系统、全自动驾驶作业综合管控系统等先进的系统集成于一体,打破系统间业务壁垒,实现各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及场段一体化管理。较传统模式,车厂调度、车厂值班员、检修调度、设备调度四岗位融合为段场运维调度,运营前检查效率提升66%,接发车效率提升58%,场内调车效率提升50%,人工整备列车效率提升47%,场段运作效率提升33%。

智慧调度方面,青岛地铁已建有1个线网级指挥中心(MMCC)和3个线路级控制中心(OCC),正建设全线网统一的运营数字化管控中心(DMC)。DMC建成后,结合线网智慧运行平台、线网智慧运维平台、线网智慧管控等线网级智慧系统,实现全线网统一指挥模式,有效助力调度人员及时、准确地获取现场信息,提高调度指挥、应急处置质效。

智慧能管方面,青岛地铁积极实践开源节流新兴技术,主动寻求绿色能源替代,探索绿电增供源头,推动结构性减排。建成线路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创新应用以隧道源热泵为主的综合冷热源系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隧道冷热源,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既有线路72座高能耗车站通过智慧环控系统改造,空调季节能率约25%,非空调季节能率约39%,预计年节电500万度。隧道源热泵系统已在青岛地铁4号线西登瀛车辆基地落地应用,供暖季空调系统能效可达4.68,节能率高于70%。三期7个场段全面推广后,预计年减碳1877吨,节省标煤753吨,可再生能源供热占比将超60%,为城市轨道交通绿色转型树立标杆。

智慧运维:

以降本增效提质破解运营难题

青岛地铁建成了车辆、供电、机电、通号、工务五大专业全覆盖的智慧运维系统。可以实时感知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对数据进行融合及深度分析,实现设施设备的在线实时故障预警、诊断及劣化趋势分析,形成运维方案。应用自主研发的车辆、轨道、接触轨巡检机器人等技术,替代58%的人工作业,准确率和效率较传统人工检平均提升30%,实现设施设备“计划修”“故障修”向“状态修”“预测修”转变,整体故障率较线网其他线路下降约51%。基于TACS的智慧运维应用促进了6号线整体生产力大幅提升,驱动各专业生产关系变革,实现运营业务重构、流程再造、组织变革的数字化转型。

车辆智慧运维系统实现列车运行监控、故障诊断、故障预测及劣化趋势分析等功能,构建了车辆全寿命周期智慧运维管理体系。6号线目前已将轮值与定修班组整合为4个班组,通过调整班组配置,将检修工作集中在白天进行,进一步减少夜间工作量。

自研供电智慧运维,实现了运行监测、设备维修、故障应急、决策分析四大业务功能。其一键巡视功能,20分钟即可完成全线变电所巡视工作。自系统上线运行以来,巡视效率提高约79%,应急处置效率提高超41%。

机电智慧运维通过有效的监测和数据分析,为运营管理人员提供可视化远程巡检手段。智能诊断功能通过秒级锁定故障原因、分析报告、设备履历,可节省故障发现、处置时间约20分钟,提高技术分析效率约40%,提高履历管理效率约30%。自动巡检功能可降低机电设备人工巡检频次。

通信智慧运维系统对全线通信系统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进行板卡级端口级收集、存储、分析、显示。通过本系统应急响应效率提升约21%,应急处置效率提升约30%;节省检修作业时长500人工时;车载设备日常状态监测、轨旁设备的日常监测等6项巡视项点实现系统替代人工,车载“日检”调整为“周检”,每年节省26343人工时。在运维效率方面,人工工作量缩减后,班制调整更加灵活,提高了应急响应及故障处置效率约50%,线路故障率下降约10%。

智慧建造:

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

面向地铁工程建设,打造了智慧工地一体化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技术、BIM、GIS等新技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实时监控、智能感知、数据采集和高效协同,实现线网级信息高度集约化管理,改变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运行以来,社会效益良好(满意度提升20%),管理效益提升(巡查效率提升30%;工作效率提升30%)、经济效益显著(无纸化率80%以上,直接节约成本约2300余万元)。

青岛地铁作为响应协会《纲要》的先行者,在6号线以TACS为核心,铸就了智慧轨道交通的进化里程碑,以技术赋能产业升级,打造自主可控的创新标杆,以绿色智慧重新定义出行想象,擘画了“人-城-轨”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蓝图。

现场会上,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青岛地铁研发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式发布。这一重大技术突破将填补城轨行业应用空白的实际现状。“目前,我们已完成青岛地铁垂域大模型的1.0版本,供电、车辆、机电和智慧车站4个智能体的研发,并在6号线上线试运行,实现了故障精准预测、业务精细化管理,大幅缩减作业流程并缩短故障处置时间。”青岛地铁集团副总经理刘纪俭说,从乘客的安全便捷出行需求出发,青岛地铁系统性地梳理出407项原始运营服务需求,提炼出159项覆盖轨道交通全业务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用与DeepSeek相同的MOE(分诊就医)架构,搭建1个大模型+18个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大模型,形成“联创体+实验室+突击队”的研发体系,“伴随式”深度参与研发全过程。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秘书长王燕凯在接受采访时称,行业在AI大模型共研共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行业大模型建设也非一日之功,需全产业链所有成员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协同发力、共享资源、共担责任,在共研体合作方面,协会支持行业单位参与城轨行业大模型建设并共享发展成果。

未来,青岛地铁将继续坚持创新引领,抓住新线建设和人工智能重大发展机遇,开展“轨道交通+人工智能”1123N行动,加快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轨道交通新质生产力。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说,“智慧重构,提质未来”不是数智技术的简单叠加,是“一米宽,百米深”的深入探索。青岛地铁将持续发力智慧城轨建设和人工智能应用:一是创新驱动,坚持科技引领、应用赋能,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主动贡献青铁场景和高质量数据,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二是协同建模,基于行业大模型共同认识,全力支持行业大模型应用与迭代升级;三是产业聚势,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智慧城轨与人工智能产业融合,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