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办“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新闻发布会,来自重庆市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交通运输委、重庆市商务委、重庆市市场监管局、重庆联交所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了重庆在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的实践成果、创新经验及未来战略部署。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朱江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进程正加快推进,已成功实现355项政务服务事项‘川渝通办’,让川渝两地居民、企业充分享受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红利。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朱江
355项政务服务实现“川渝通办”
朱江介绍,重庆围绕完善流通体制、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区域市场一体化等方面,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持续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促进要素资源畅通流动、高效配置。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加快推进。目前两地已构建营业执照“异地互发”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居民身份证换领、公积金互认互贷等355项高频服务实现“川渝通办”。开展重庆成都公共服务一体化提质扩面行动,进一步推动公积金政策、长期护理保险等公共服务政策标准衔接统一,积极增加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病种。
市场准入“一”触即达 经营主体满意度超94%
重庆围绕“立”字下功夫,夯实制度支撑,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准入制度方面,重庆以闭环管理为抓手,推动市场准入制度统一。通过打造“渝悦·易企办”数字化应用,实现了企业开办“一日办结”、高频事项“一体联办”、迁移登记“一次办理”、企业注销“一网通办”等多个“一”高效服务,极大提升了企业办事效率。连续三年开展的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显示,经营主体满意度达94%以上,市场准入环境持续优化。
此外,重庆在产权制度、竞争制度和信用制度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竞争制度方面,重庆出台《重庆市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办法》,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连续五年开展第三方评估,公平竞争审查抽查发现问题同比下降8.75%。信用制度方面,重庆形成“信用+融资”“信用+基层治理”等应用场景,看病先诊疗后付费、借书免押金等信用激励场景日渐丰富。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重庆站)已助力经营主体获得授信超2240亿元,有效缓解融资难题。
《重庆市招标投标条例》8月1日施行
聚焦破除市场壁垒,持续提升监管效能。例如,建立案例通报制度,累计通报19个典型案例,纠正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343件,问题检出率从2019年的16.25%降至2024年的3.34%。同时,针对电子招投标、人工智能技术、远程异地评标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应用等情形,重庆市新修订的《重庆市招标投标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施行,将进一步规范投标人行为,健全招标投标市场秩序。同时,开展工程建设领域招标投标专项治理,重点整治设立本地分支机构、本地缴纳税收社保等违规现象。
力争川渝同游游客数超1亿人次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部署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朱江表示,重庆正多措并举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方面,严格落实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并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持续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推动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尽早封关运行,促进高水平开放。在此过程中,重庆将深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推动川渝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事项达40项,力争“渝进蓉出、蓉进渝出”川渝同游游客数超1亿人次。
新闻多一点>>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还有这些举措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银政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
“信用成渝”70亿次查询支撑56.5万户经营主体信用修复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银政表示,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先行区”和“试验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过“信用成渝”工程打造区域信用一体化样板。数据显示,依托“山城有信”“渝悦·信用”等数字化平台,已实现37个市级部门信用数据互通,累计归集涉企信用信息1.5亿条,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访问量突破70亿次。
通过构建成渝“可信数据空间”,两地建立企业信用动态筛选机制——优质信用企业获得市场准入“绿色通道”,信用异常企业被精准拦截,形成“优者进、劣者出”的市场竞争秩序。值得关注的是,川渝联合打通跨省数据传输通道,依托全国统一平台实现异地信用“一键修复”,累计完成“不见面”信用修复42万户,助力经营主体重塑良好信用,修复效率提升60%。
下一步将推进信用监管标准“异地同标”、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建设、可信数据空间拓展等具体措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可期、可感、可及、可用。
重庆市商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巡府
重庆市商务委:
打通区域市场壁垒 促成22亿订单跨省采购
重庆市商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巡府介绍,促进商品市场统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商务委围绕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出了三招“组合拳”,推动形成统一大市场。
内外贸一体赋能双循环方面,培育了渝中区、江北区等5个市级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涪陵综保区、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等20个改革基地、推动87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内外贸“双线运营”,长安汽车、华峰化工等具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能力的“排头兵”企业52家,璧山智能网联汽车、西永汽车电子等两个内外贸一体化典型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
畅通商贸流通,打通区域市场壁垒方面,与川、鄂等省建立协作机制,2024年重庆40%的蔬果外销云贵川,成为西南生活必需品“稳定器”;通过97场产销对接促成超22亿元采购订单,助力重庆入选国家现代商贸流通试点城市。
消费联动激活区域经济方面,打造解放碑-朝天门等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发布65个巴蜀特色消费场景,举办“双城消费节”等百余场活动,推动“渝悦重庆”品牌出圈,加速形成“客源共享、消费互促”格局。
下一步,重庆市商务委将继续从内外贸一体化、商贸流通和消费联动三个维度发力,持续破除市场分割,打通堵点卡点,推动形成更加统一、高效的商品市场。
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陈永忠
重庆市交通运输委:
重庆建成30条川渝省际通道 成渝双核1小时直达
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陈永忠答记者问时介绍,重庆市交通运输委以“统一开放”为核心,在交通一体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川渝省际通道达30条,成渝双核及毗邻城市实现1小时高铁直达,高铁3通道、高速6通道格局加速成型;嘉陵江、乌江船舶过闸效率提升30%,广元至重庆航程缩短至7天。
通过铁路进港工程,果园港等7大港口实现铁水联运,2024年集装箱量达5.6万标箱、同比增22%,周边省市货物占比50%;交旅融合覆盖全市100%的5A级景区,开通农村交邮联运线路89条,降低运输成本。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全市水路货物周转量占比63%,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3.4%,低于全国0.7个百分点。
下一步将破除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加快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水平,持续推动交通运输跨区域统筹布局、跨方式一体衔接、跨领域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重庆联交所集团副总经理李成刚
重庆联交所集团 :
CA数字证书全国互认 助企业实现跨省投标“零门槛”
重庆联交所集团副总经理李成刚表示,重庆联交所集团围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建设,通过平台统一、区域协同、全国联通三路径,推动资源高效配置。
在深化川渝协同方面,招投标领域共建共享专区,汇聚两地14.5万家市场主体,发布项目9万条;碳交易领域推出联合服务平台,完成超2000吨碳排放交易;产权交易市场实现14万宗项目协同推介,涉及金额4000亿元,推动川渝要素流动效率显著提升。
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层面,突破关键技术壁垒,重庆率先完成CA数字证书的全国互认,企业只需“一把电子密钥”即可参与国内多地的招投标活动,帮助企业实现跨省投标“零门槛”。搭建的司法拍卖平台覆盖31个省份,服务全国3000余家法院;同时为2/3以上央企及多省市医保平台提供交易技术支持,成为统一大市场资源流动的重要节点。
上游新闻记者 陈瑜 摄影 钱波